「有時候,選擇沉默,真的比較輕鬆嗎?」這個問題,其實困擾了我一陣子。
記得有一次,媽媽對我的伴侶有些誤解,當時,我明明心中有很多想說的,想媽媽有更多的溝通,也想為伴侶說話,想讓媽媽知道他是關心我、支持我的,但最後,我選擇了沉默,因為我害怕無法被理解,害怕被責備,更怕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僵。
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的小故事,以及當我們在面對那個選擇壓抑卻又想說出口的自己時,如何陪伴那個想要踏出步伐的自己。
為什麼我們難以表達真實感受?
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選擇沉默,不是因為沒有話要說,而是因為害怕說出口會讓關係變得更糟,害怕自己沒辦法承受說出口後迎面而來的挑戰,這種來自內在的掙扎,讓我們在情緒表達的路上越走越遠,那其實也正是內心那個需要安全的自己正在保護你,而選擇了壓抑或逃避。
這樣的情況,是否也曾出現在你的生命裡?面對與父母溝通時,明明心裡有很多情緒、想法,卻說不出口選擇壓抑下來。
未說出口的情緒,不會自動消失

對我來說那時候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即使日子一天一天的過,但那份誤解並未隨風消散,更糟的是,我的心中對自己多了一份委屈,也對媽媽和男友感到歉疚,有一種越來越壓抑和窒息的感受。
委屈是來自於無法讓三方彼此理解,歉疚則來自沒能為我的伴侶說出那些他應得的肯定、沒能照顧到媽媽的心情。
那份沉默成了我心中的結,在每次家庭聚持續感受到自己的緊縮。
我開始反思:當初的沉默,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?如果勇敢地表達,即使笨拙,即使顫抖,情緒激烈,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?
與內在對話:找回自我接納的起點
現在的我,會想和過去的那個自己說:
「親愛的,你可以害怕,你可以生氣,你可以感到困惑。這些情緒都是真實,值得被看見。如果你想要說些什麼,那一點點說出口的嘗試,都是勇氣的證據。不要苛責自己的恐懼,它不是軟弱,而是真實的你的證明。」

當時的我需要的不是自我責備,而是對自己恐懼的接納與梳理。我需要看見,在害怕的表層之下,藏著生氣、委屈和渴望被理解的呼喚。若能對自己多一點溫柔,多一點允許,或許關係重建的力量早已在我心中綻放。
我們之所以壓抑,不是因為不夠堅強,而是因為太在乎,我們想要維持和諧、被理解、不讓別人失望,而與內在對話,就是練習溫柔地對自己說話,看見害怕背後,其實藏著渴望理解與被愛的心。
從沉默到表達:內在轉變的旅程
我其實感謝那次經歷,它意外地成為我探索內在世界的契機。
那份難過,那份懊悔,推動我開始尋找與自己和解的方式,也讓我明白表達的重要性。
在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中,我逐漸學會了在感到害怕時,如何仍能找到表達的勇氣。
三個步驟,練習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
我開始嘗試一種新的表達方式,即便帶著害怕,仍願意試著說出口。
這三個步驟,是我從沉默走向真誠表達的重要練:
1. 認識並接納真實的感受
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,是學會接納自己的恐懼。不再抗拒它,不再羞愧於它,而是溫柔地對自己說:「我正在害怕,我允許自己和這份害怕共處。」
這樣的自我接納,就像是有一個溫暖的朋友握住你的手,給予你支持,當我們不再與自己的情緒對抗,反而能創造出一個安全的內在空間,讓思緒得以清晰、情緒得以平靜。
2. 轉換焦點,從害怕轉向渴望
面對與父母溝通的難題時,心中常常浮現的是「如果我說了,會不會更糟?」
但當我認出並接納了害怕,下一步是轉移注意力——從恐懼的束縛,轉向渴望的「擴展」。
我會問自己:「除了害怕,我還想體驗什麼?我渴望的連結和理解是什麼樣子?」
這不是忽視恐懼,而是不讓恐懼完全主導我的選擇。當我們能看見恐懼之外的可能性,表達的通道就會有一點開啟了。
3. 選擇愛與清晰的表達方式
有了前兩步的基礎,內心就有了一點勇氣,我也試著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:觀察、感受、需求、請求。這樣的表達框架,幫助我在情緒激動時仍能保持清晰,同時傳達出真實而深刻的心聲。
例如,我開始這樣說:「聽到這些話,我有點難過,我理解媽媽你是出於關心和擔心,,我也想讓你知道,他一直都很照顧我,關心我的健康,在我需要時給予支持。我希望你能相信我的判斷,也希望有機會讓你們更好地了解彼此。我們會照顧好自己,也珍惜你的關心。」
這樣的表達,既融合了自己其實也想理解對方的想和,也同理對方的感受和出發點,同時不壓抑,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為相互理解建立起了橋樑。
真誠表達,是一場與自己的和解
在學習表達的道路上,我明白了一個道理:表達不必完美,它只需要真實。
每一次小小的嘗試,每一個顫抖著說出的字句,都是成長的證明,都值得被慶祝。
也是讓內在知道:「我值得被看見,我的感受有價值。」
有時,我們的表達可能不會立即得到理想的回應,但這不代表它沒有價值,表達本身就是一種流動,一種對自我的尊重,一種與內在真實連結的方式。

沉默與表達之間的平衡
當然,選擇表達不意味著必須無時無刻地說出所有想法。生活中仍然有「值得保持沉默」的時刻——當我們需要更多時間思考,當場合不適合深入交流,或當我們確實需要保護自己時,都是可以選擇沈默的。
關鍵在於,這樣的沉默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,也可以問問自己:「這份沉默,是出於自由,還是出於恐懼?」
你最終的選擇會是基於自我覺察和尊重所做的決定,而非被未被處理的情緒所驅使,內在的穩定與自由,會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更加安心。
結語:你不是一個人,我們都在學習表達

回顧這段旅程,我意識到,學習表達不僅僅是為了改善與他人的關係,更是一場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和解。
當我們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恐懼,當我們溫柔地擁抱自己的脆弱,當我們真誠地表達內心的聲音,我們不只是在與外界建立連結,更是在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
沉默或許曾是我們的保護傘,但真誠,是照亮我們靈魂的陽光。
在這條從沉默到表達的道路上,每一步都是成長,每一次嘗試都值得被珍視。
如果你也曾在與父母溝通中感到掙扎,如果你也曾為了維持和平而選擇壓抑,又或者你正在沉默與表達間徘徊,那麼,請相信你不是孤單的,希望我的故事能給你一點點勇氣,讓你知道你可以自由選擇真正的你想怎麼做,我們都在這條路上同行,一起學習,一起成長。
「最困難的旅程不是走向遠方,而是返回內心最深處的真實。」